港澳宝典全年资料 港澳宝典全年资料

领略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文章出处: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4日 访问次数:

 

领略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2013622晚,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为厦大学子带来讲座――《辛弃疾英雄传奇的细节回放与心理分析》,我院中文系刘荣平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这是本次《历代文苑传笺证》专题学术研讨会系列讲座第四场。

王兆鹏教授热情幽默的讲演风格,历史与现实的智慧结合,令人印象深刻,为厦大师生奉献了一场学术盛宴。讲座伊始,王教授通过两个新闻事件引入主题。意在说明舆论的力量和当今社会的浮躁。王教授指出,口口相传的并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面貌,如今的很多新闻事件是这样,而众多的历史事件也是如此。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其背后因果关系,从而对世界进行理性判断。对于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要回到现场,追踪因果,尽量还其一个真实的面目。

接着,王教授缓缓展开辛弃疾英雄传奇的历史画轴。辛弃疾一生有两大壮举,一是杀义端,二是擒张安国。义端本与辛弃疾有交游,后来却窃取耿京帅印逃跑。辛弃疾自请在三天之内除掉义端,果真很快就取了义端首级,从此更获耿京信任。张安国本来与辛弃疾同是抗金义军首领耿京麾下的将领,后却叛变杀了耿京。悲愤填膺的辛弃疾领几十骑入敌营,生擒张安国带至建安,交由南宋朝廷将其处死。对比这两段均见于《宋诗・辛弃疾》传的记载,王教授提出了三个疑问:其一,生擒张安国事件的起因、过程、真相究竟如何?其二,辛弃疾为何不像就地处决义端那样直接杀死张安国,而要不辞辛劳、甘冒风险,将张安国交由南宋朝廷正法?其三,这件事对辛弃疾本人有何影响,从中体现了他的何种性格特质?王教授通过大量史料和文献的详细论述和解析,指出辛弃疾的智谋与果敢。他认为,辛弃疾是趁着敌人酒醉放送警惕的机会,攻其不备,潜入敌营,以过人的胆识和勇力擒获了叛徒张安国。

在论述辛弃疾生擒张安国的心理动机和战略考量之前,王教授首先和我们一同回顾了金兵侵宋后北方豪杰奋起反抗的历史背景,以及辛弃疾从加入耿京义军到出使南宋的人生经历。王教授指出,辛弃疾怀着一颗壮志报国之心投耿京帐下“与图恢复”,又审时度势“劝京决策南宋”。而在奉表归宋的过程中,辛弃疾虽然出使南宋,但他此时并不是这个事件的主角,与其他级别比他高的使臣相比,辛弃疾也未得到南宋朝廷的足够重视。而归途惊闻耿京被害这一突变使辛弃疾愤怒不已,他凭借一腔忠义之气成了生擒张安国这一事件的主角,这体现了他主动担当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将张安国就地处决而将其带回南宋,交由朝廷正法的行为,则充分反映了辛弃疾的战略眼光。王教授认为辛弃疾生擒张安国的表层动机是“忠忿义填膺”的复仇心和功名心。深层动机是以此向南宋朝廷明志,争取更多政治话语权和决策权。事实证明,辛弃疾的这一战略考量是成功的,生擒张安国,不仅为他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和孝宗皇帝的信任,也使他高度自信、超级自负的个性特征充分昂扬。

最后王兆鹏教授总结道:经历影响心理,性格决定命运。辛弃疾早年义端辉煌的经历,为他一生提供了自信自负的心理资本。自负的性格导致了作风的强硬。过分强硬的作风,又影响了他的仕途和命运。辛弃疾是英雄,更是悲剧英雄。他的悲剧,既是命运悲剧,也是性格悲剧。王兆鹏教授充分肯定了文武双全的天生英雄辛弃疾的谋略、胆识和战略眼光,并希望同学们牢记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提出的“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计,则应之常不足”,做好人生与事业的战略规划。同时,希望同学们能把书读活,对于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最后的互动环节,王兆鹏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讲座在现场师生们的热烈掌声和由衷敬意中圆满结束。

(记者:黄欣    校稿:陈思)

 

文章录入:xwzumx    责任编辑:guodong 
  • 港澳宝典全年资料
    港澳宝典全年资料

    Copyright© 2023  港澳宝典全年资料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港澳宝典全年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