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芳悯谈美国中华儒学研究
2007年9月24日晚,美国普林顿大学教授、美国启洲神学哲学研究院教授、孙中山国际基金会总会副主席、美国孔孟学会会长游芳悯博士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报告厅作了一场主题为“美国的中华儒学研究”的报告。此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中文系主办,现场听众来自各院系的儒学爱好者,不仅有人文学科的同学,也有来自国贸、政治等系别的学生。在这一中秋前夕,八十六岁高龄的游老先生神采奕奕,激情澎湃,朗声将自己在关于儒学的异邦心得一一道来,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次轻松愉快的享受。
作为开场白,游教授先盛赞陈嘉庚先生兴资办学的事迹,将之与美国斯坦福先生兴办大学并论,认为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有贯通之处。他指出文化有七大要素,其中文学艺术是文化的精华,而中国的文化思想更是世界的瑰宝,早在十六、十七世纪,意大利人利马窦就曾将四书五经翻译成西文;十七、十八世纪德国人莱布尼茨也从《易经》中受惠,将之与西方经典《圣经》并重,还在意大利成立东方研究院,以此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科技作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发挥着重大作用。英国的李约瑟教授曾写出了一本《中国科学文明史》,书中有一句话“中国是世界科学技术的摇篮”,游教授也深以为然。
接着,游教授着重介绍了英美等国对汉学的研究状况。
首先是英国对汉学的研究。英国的第一代汉学家理雅各博士率先将四书五经翻译成英文,所以研究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要从英国开始。英国汉学家代表人物有三人。一是罗素,他认为中国的文字有美感,曾发出“中国有最好的文字”的谓叹。二是汤因比,他著有《历史研究》一书,指出“18世纪是法国的世纪,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理由是,中国的伦理道德坚持不变,十分崇高,而且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充沛的人力资源。三是李约瑟,他对中国科技文明研究透彻,并从伦理道德方面极为推崇孔子。
美国汉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游教授举出七位。一是杜威;二是杜兰,他著有《世界文明史》,并认为中国文明的基点是孔子的伦理道德学说,十分推崇孔子;三是桑代克,看法与杜兰相近;四是顾立雅,作为美国第一代汉学家,他对中国经文十分了解,并精通甲骨文,甚至参与了安阳殷墟的发掘,著有《中国之诞生》一书;五是苏洛根,他认为中国文化史就是孔子影响史,并认为中国文化是创造世界文化(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结合,以中庸哲学认知)的源流。六是勒斯堡,他认为解决未来文化问题的出发点是中国文化,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键在于中西文化交流,一切冲突矛盾要以中庸之道和伦理道德来解决。七是亨廷顿,他著有《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也认为孔子学说可以化解危机。
游教授认为在“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总目标下,“和为贵”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当下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国际舆论也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转向中国成功论。游教授还认为孙中山的理念具有合理性,它本质上包含伦理、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正如顾立雅所推崇的一样,孙中山思想是可以成为世界文化核心的。
游教授还列出了自己总结的人生方程式:伦理道德是出发点,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成败。他还以此鼓舞同学加深对儒学的认识,这对富国安邦、修身养性都大有裨益。
最后的提问时间,大家争先恐后,纷纷发问。有同学问道,儒家100年前与西方相遇时输得很惨,而今儒学有什么让人信服的新质呢?游教授认为清朝时期流行考据,严重扼杀了思想的自由,在文化各因素中,政治因素也十分重要,而当今的政治环境为儒学施展才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被问及中国问题是制度问题还是文化问题的时候,游教授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向着自由、民主、法律、福利、均富的五大目标前进,人类社会就能走向进步。
游教授表现出的对儒学的充分信心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董静怡报道)
文章录入:聆听 责任编辑:聆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