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两天(2009年4月25-26日)的“二十世纪戏剧理论和批评――戏剧研究网创办五周年学术研讨会”已圆满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由厦门大学中文系与戏剧研究网合办,得到了国内几十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出版机构的支持,近80位学者与会,提交论文50篇。因本次会议采用了“开放式论坛”的新形式,发言更为自由,讨论更为热烈。与会学者在短短两天内,就戏剧研究界当前情势、新媒体戏剧、二十世纪戏剧理论和批评及研究方法、戏剧艺术与政策导向及市场经济之关系、校园戏剧与综合院校戏剧教育的方法与问题、申遗工程保护戏曲是福是祸等多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成绩显著。
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在开幕辞中指出,目前戏剧研究界缺乏创获,是因为我们缺乏新问题,缺乏新锐观点。此次会议的初衷即是希望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学术上真正有所斩获,而这一点也正是戏剧研究网创办的初衷。为此,周宁教授特别强调两点:其一,学界之所以缺乏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年学者的缺席。青年学者没有思想空间与物质空间,处于“哑剧”状态。因此周宁教授希望在此次会议中,能够给青年学者畅所欲言的机会,希望在新老学者之间能撞出学术火花,提出一些刺激性观点,对戏剧学界有所震动;其二,与之相关,或因此之故,创办戏剧研究网。网络是青年学生阅读最多的媒体,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既可以解决发表文章难的问题,又可以即时形成交流,扩大学术影响。这两点得到许多与会学者的肯定与补充。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刘祯研究员在开幕式发言中充分肯定了这一点,认为戏剧研究网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传播平台。他同样指出,目前戏剧研究界缺乏新人、新观点,这对学术发展大为不利。新问题的缺失已成为当前戏剧研究界的共识,不少学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解决之道。上海戏剧学院丁罗男教授亦指出,当前学界没有新课题,论题少之又少。他强调,戏剧研究者要多关注实践,始终对戏剧实践保持敏感,同时,研究者必须沉下心来做好理论与批评。
开放式论坛使各个具体议题得到深入展开。由黄鸣奋教授、杨惠玲副教授主持的“新媒体和戏剧及戏剧研究”论坛关注新媒体戏剧这一全新领域,发言学者讨论了动漫、影像艺术、多媒体技术与戏剧之关系及相关应用问题,扩展了与会者的视野。“二十世纪我国戏剧理论与批评”由施旭升与厉震林二位教授主持,陆炜、邹元江、吕效平、施旭升、王宁等诸位教授就戏曲改革问题进行激烈争论,围绕要不要进行戏曲改革与如何进行改革提出各自观点。汤逸佩教授与张世宏博士主持了“政策导向・市场经济・艺术底线――戏剧艺术的三岔口”论坛,与会学者就三者关系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展开讨论。施旭升教授认为,三者不是三足鼎立,而是一生态系统:政府应赞助艺术,但不应过多干涉;市场与艺术运作分不开,但艺术不可迎合大众趣味。浙江师范大学叶志良教授补充指出,三者之间的关键词是艺术。“申遗工程保护戏曲是福是祸”论坛亦涉及这一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申遗工程保护戏曲是戏曲之福,尤其是各地方剧种,能得到政府支持,对剧种保护实是大幸。同时,学者们也指出,关键问题在如何保护。刘祯研究员认为应关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关注地方与地方剧种的特色,尊重地方戏。另外,也有学者指出,在这一情形下,更应给予艺术家自主权。“二十世纪戏剧研究方法检讨”论坛除继续戏曲改革问题之讨论外,元鹏飞副教授重提“有多少材料,说多少话”这一扎实又朴实的治学态度,车文明教授指出文物考古的重要性,刘祯研究员认为戏剧研究应有新视角,但不可为新而新,并对30年来戏曲研究方法进行小结。在“校园戏剧与戏剧教育”论坛中,吕效平教授接续之前的发言,认为必须重建大陆当代戏剧。当代戏剧衰落是因为戏剧精神衰落,因此必须重新解放思想,而中国戏剧重建的关键在于个人创作身份的恢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吕教授对校园戏剧寄予厚望,认为校园戏剧应有野心。叶志良教授赞同这一观点,并指出校园戏剧是一个表达自我体验的最好方式。另外,汤逸佩教授指出,校园戏剧可在中学开展,认为这是国民素质提高的途径。
会议中,学者们各抒己见,彼此交流。讨论过程中,几次形成激烈交锋,许多学者说,类似情景在学术研讨会中已多年未见。
文章录入:少华 责任编辑:少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