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与上古音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会议纪要
2019年11月8日至11日,“古文字与上古音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楼320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的召集人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叶玉英副教授。论坛邀请到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就新时代古文字与上古音相结合的研究进行讨论。
11月9日上午,叶玉英副教授主持会议,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李焱副教授致欢迎辞。李焱先生回顾总结了厦门大学在古文字学、音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学术特色,同时也希望通过论坛的形式,增进古文字研究者和上古音研究者之间的了解,推动学科交流与学术发展。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张富海先生主持。赵彤先生首先据安大简《诗经》异文现象为战国楚方言中的唇牙音交替、以母及相关声母和牙音的交替、来母和牙音的交替提供补证,并对异文所反映的语流音变作分析;边田钢先生就“谐声类型”与*Cr-声母构拟作一讨论,以“谐声类型”指导上古声母构拟。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中山大学范常喜先生主持。复旦大学谢明文先生的报告是对陈喜壶铭文中的“系”“”“”“”“”等字作补释;刘洪涛先生则是就“鼂”“竈”二字作专题讨论;邬可晶先生通过字形、字音、文献辞例等方面的综合论证,对古文字资料中旧释为“铸”字,假借为“讨”或“盗”的系列字形提出新说。
王弘治先生主持了第三场学术报告。张富海先生对“毁”字的形、音、义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并对“毁”的上古音构拟提出了新的意见;厦门大学郑樑同学就“荣”字语音演变史作了讨论,根据50余种音韵文献描写“荣”字声韵历时演变时间线,并利用方言调查报告对“荣”字读音进行共时地理分布研究。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邬可晶先生主持。沈瑞清先生做题为《时空坐标下的古汉语词汇——以商周之际谷物词汇变化为例》的报告,依据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分析西周春秋谷物词汇,对商周之际谷物词汇变化进行集中讨论;蔡一峰先生梳理了古文字材料中“而”用作对称代词的大量例证,提出了值得关注的新见解;程少轩先生结合漆盘排布逻辑规律及传世文献对左冢漆盘的“”进行考订,并介绍了“数据可视化”技术在古文字与音韵学研究中的应用。
陈伟武先生与李存智先生先后对学者们的论文报告作出点评。陈伟武先生着重对“度”的问题进行评析,李存智先生对“数据可视化”技术在音韵研究中的应用表示很感兴趣。
11月10日上午,第一场学术报告由赵彤先生主持。杨建忠先生发表题为《上古汉语“降”的音义关系考释》的报告,对“降”的上古读音提出新说;王弘治先生的报告则是对“艱”“難”二字的形、音、义作专题讨论,论证详实,颇具新意。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杨建忠先生主持。杨志贤先生《邪母源流考》利用古文字字形资料和出土文献中的通假资料,由音系结构出发,从介音所起的作用的角度来解释邪母的历史演变及其与相谐声母的关系;叶玉英先生《谈谈汉字异部位谐声中的例外》则整理出一些谐声关系中因为字形讹误、同形字、连绵词用字不同、方言用字等因素造成的异读;马坤先生的报告则是利用上博本和帛书本《周易》,结合“舆说辐”在《大畜》《大壮》卦中的异文,讨论当中的音韵和训诂问题。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程少轩先生主持。范常喜先生就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简14“【卑】苙不亶”、简23“圂泛毋㮴<搜>”、简22“与彘同宫”三个问题提出新说;张传官先生的报告则是就人名“辟彊”展开精彩的论述,材料宏富,为我们展开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的总结讨论由陈伟武先生和叶玉英先生共同主持。与会学者踊跃发言,就古文字与上古音的学科差异、研究方法和寻求学科交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学者们纷纷表示此次论坛举办很有意义,希望以后能继续举办,以便加深文字学者和音韵学者的交流,促进学科进步。至此,本次论坛圆满结束。
郑樑、叶玉英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