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17:30-19:30,2021级中文拔尖班在线上开展第二十三次读书会活动。本次活动由杨望龙老师主持,唐梓欣、王晨宇领读,孙梦瑶、芦豪、李茜、周柯霏同学参与讨论,研读内容为罗杰瑞《汉语》第6章第1、2、3节。
第一节,现代标准汉语的形成。有清一代,统一的标准书面语使用的是文言文。当时尚未形成官定的标准口头语,只有基于北京话的“官话”,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说话人的方言背景影响。1909年,官方开始提倡官话作为标准语,并在学校教授;1910年,“官话”改名为“国语”。在此期间,文言文仍然是标准书面语。其后,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废除文言文,采用白话文作为标准书面语。这种白话文以古典白话小说的语言为基础。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召开大会,制定标准语规范,并于1919年发行相应的《国音字典》。不过,这种标准语脱离北方多数人的口头语基础,实用性不强,因而广受批评并最终失败。1932年,民国政府推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临时标准语,并发行相应的字典《国音常用字汇》。几乎同时,瞿秋白等人提出汉字拉丁化,主张以新兴无产阶级的口头语代替官话(或说国语),称之为“普通话”。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确立了最终的标准语方案: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称之为“普通话”。
第二节,关于汉语的名称。(1)官话(Mandarin),过去指自发的共同语,现在指北方最通行的汉语方言。(2)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指胡适等人提出的以古典白话小说为基础的书面语。(3)国语,原本指区别于外语、非汉语的概念,后来经官方规范,指一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共同语,而且摒除了各地独特的方言成分。(4)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对现代汉语的标准共同语的称呼。(5)汉语,常常用来代表现在所谓的标准共同语——普通话,实际上可以表示任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语口头语和书面语。(6)中国话,可以指标准语,也可以指方言,过去的口头语中使用,现在已经基本放弃。(7)中文,既指口头语,也指书面语,虽非官方认定,但是使用范围很广。
第三节,普通话的语音。普通话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它是单音节语言,音节是最大的语音单位。在标准语或者某种方言中,音节数量是固定的。古代音韵学家把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声调,韵母又分为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声调包括了音高、音长、音强等几个方面。这种结构分析今天看来仍有价值。
图/文:芦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