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5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文学批评》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兆胜教授受邀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举办了题为“散文研究创新与增殖问题”的讲座。本次讲座是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第74讲,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徐勇教授担任主持人,王宇教授担任评议人。
王兆胜教授从散文研究的现状入手,探讨散文研究滞后的原因、散文的价值意义成就、散文研究观念和方法的创新等问题。王兆胜教授认为在文学的四大文体中,散文研究最不受重视,严重滞后于诗歌、小说与戏剧的研究,也滞后于散文创作,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与散文文体的不确定性有关,散文的概念界定并不清晰,好散文的标准也不明确,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与人们对散文的轻视和错误理解有关。作家看轻散文,写作小说诗歌之余写散文。散文研究理论匮乏,研究者借用小说诗歌的研究理论研究散文,在征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融通和衔接。
王兆胜教授认为散文创作成绩斐然,其价值不可低估,应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散文在古代是“国体”,是“经国之大业”,在现代逐渐失去正统地位,重要性下降,同时有些人认为散文是实用文体,价值有限。对此,王兆胜教授指出“跨文体”“广义散文”“侠义散文”“美文”等不同名称指称散文,其概念多变复杂,难以一言以蔽之,这种不确定性中包含着更多的可能性和张力,同时散文载道实用的功能对当下文化建设更有价值。在“五四”时期,小品文的成就并不在小说之下,现在同样也有很多好散文,而研究不够重视。王兆胜教授以贾平凹、张炜为例,认为研究者多研究其小说创作,忽视了对其散文的研究。散文与日常生活、心灵世界、山川草木等密切相关,能够点亮我们的心灯;散文中保存着文化传统的根脉,辩证的看散文的保守也是一种优点;散文更加直接地显现作家人格,阅读散文也是自我形塑的过程。王兆胜教授以布封散文为例,表明研究散文有诸多益处,可以获得智慧、心灵地宁静,实现自我灵魂的净化,达到飞升和超越。
针对研究散文中存在的理论征用、强制阐释和研究方法混用套用等问题,王兆胜教授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他指出理论是一种眼光、价值观和文化选择,理论与研究对象应水乳交融,不能理论先行。研究散文还要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联系起来,打通关节点,灌注精气神,找准观察点,培养问题意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有耐心与毅力,享受研究过程。王兆胜教授指出散文研究大有可为,呼吁更的人关注充实散文研究。
徐勇教授认为,王兆胜教授提出的论文写作应与审美过程和生活方式相结合的观点对其触动很大。王宇教授认为,研究时让理论盐溶于水是非常重要的,女性散文研究也很薄弱,应加大力度进行研究。
讲座最后,在场的学生踊跃提问,王兆胜教授细致解答,与同学们交流互动,气氛轻松愉悦。讲座中,王兆胜教授对名家散文信手拈来,分析阐释鞭辟入里,语言简洁优美,同学们获益匪浅,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张莉萍
图片:张莉萍、周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