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中文学刊》主编罗岗做客厦门大学“至善大讲堂”,在南光一317会议室作题为《从李卓吾到赵树理:重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渊源》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徐勇教授主持,台湾研究院文学所刘奎所长和吴舒洁副教授、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邱士杰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李国华副教授出席讲座并参与对谈。中国语言文学系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本科生,以及多名硕博研究生到场聆听讲座。
讲座开始前,徐勇为罗岗教授颁发“至善大讲堂”纪念牌。
讲座中,罗岗教授从“文明论”与“革命论”的反思说起,揭示了近现代中国语境下文明与革命交织博弈的复杂性。这种对于原生语境的探讨,引发着对于现代性之历史溯源的强烈渴望。罗岗教授随之论述了晚明时期李卓吾(李贽)的人性解放思想与“现代文学”或“新文学”的关系,引介了日本学者岛田虔次的“中国近代思维挫折论”来说明以“童心说”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性萌芽思想因素对现代意义上的“活文学”之发现的重要影响。
紧接着,罗岗教授借用了另一位日本学者沟口雄三的观点,批判汲取了岛田虔次的“挫折论”,以独到的社会经济史视角和马克思主义文史研究眼光,揭示出晚明肯定“私”“欲”的新思潮得以生发的社会基础——即以地主为中心的富民阶层在当地的经济实力以及由此支撑的阶级性统治力量的“某种上升气势”。这在制度层面则具体表现为“里甲制”的崩溃和“地主制”的勃兴,以及由地主/乡绅/富民主导的“乡村共同体”的建立。
在此基础上,罗岗教授指出:“土地革命”才是中国革命或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流,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独特性与土地问题和乡村共同体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也就可以梳理出从李卓吾到鲁迅再到赵树理的清晰脉络。李卓吾对“私”“欲”的肯定代表着由中坚地主层主导的“地主制”结构下乡村共同体诉求;鲁迅的小说则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乡村共同体的逐步崩溃,“阿Q可不可以姓赵”的问题便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表现;赵树理的小说则在打倒士绅阶层及其走狗的同时,以底层民众的崛起重申了乡村共同体的利益诉求,显示了现代中国文学独特的历史厚度。
徐勇教授高度评价了罗岗教授为我系师生带来的这场“学术盛宴”,他指出,罗岗教授广博的学术视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立足本土的鲜明底色、与时代积极对话的研究倾向是值得我们长久学习、悉心体会的。同时,罗岗教授也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生拔尖基地“元化班”的先进经验,并与徐勇教授等师生展开本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话。徐勇教授勉励在座拔尖班本科生,要利用好学术讲座、暑期国际学校等宝贵机会,与享誉全球的著名学者积极交流,借此拓展思路、引领成长。
讲座尾声,与会师生向罗岗教授提出问题并交流了学习心得。罗岗教授耐心答疑,现场讨论热烈、观点争鸣。最后,罗岗教授与我系拔尖班本科学生再次进行了亲切的交流,表达了对拔尖学生的期许勉励,并合影留念。
图文丨杨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