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于2018年11月22日晚19时在南光一320会议室举办了题为“文学图像论”臆说之“小说插图论”的学术讲座。南京大学文学院赵宪章教授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杨春时教授为此次讲座的主持人,代迅主任、王晓红副主任、林兴宅教授、仲霞副教授出席讲座。此外,讲座还吸引了厦门大学外文学院龙佳老师、沈澎老师以及福州大学张欣老师莅临现场。赵教授以中国古代小说中插画的起源、演变以及与文本的关系为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其独特的视角、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论证使在场的每位同学叹为观止。
讲座伊始,赵宪章教授在对人文学院的盛情接待表示感谢之后,解释了为何要将主题从“文学图像论”限定为“小说插图论”——即避免泛泛而谈,力图在有限时间内将丰富而深刻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厦大师生。这一研究成果形成的关键在于延续了清末王国维先生所开创的学术传统,也就是运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人文课题。而今天对于中国古代小说插图问题的追问,正是在西方现象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一学术思维及其影响下产生的成果对于现今人文学科的研究实践无疑深具借鉴意义。
赵教授将他的研究成果分成“立铺讲唱”之现场还原、叙事折叠之插图明见、插图逃逸及其独立叙事、危险的“插入”四个部分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首先,赵教授以他丰富的学识追溯古代小说插图的源头——唐代以降民间的“立铺讲唱”,后世的小说插图都是对其的超越与复现。其次,赵教授分析了与口述故事案头化同时进行的“立铺”案头化,包括语图主辅关系的逆转、“口述故事”演化为“文本读物”的三大表征以及小说插图在叙事文本中的位置。他指出,小说插图作为文本故事的图像再现,之所以选择在叙事的“节点”插入,说到底是对口述不在场的替代性还原,以其明见性揭示被文本褶皱所蒙蔽的叙事踪迹。再次,赵教授又谈到了诸如立轴、长卷、册页、扇面等系扣于故事链条又普遍逸出小说册页的矛盾现象。在此赵教授运用了“象晕”这一现象学术语解释了逃逸的图像叙事何以成为可能的原因,即“语象”与“图像”的相似决定了观看后者的同时可将前者唤醒。因此与其说故事图是对故事的图像再现,不如说是对记忆及其“象晕”的迎合。随后,赵教授在插图与“插诗”、“插话”的比较中,论述插图对于小说叙事的影响。他认为,“图说”是“言说”的抵抗话语,尽管可以激发阅读兴趣,但更有可能解构沉浸式阅读,阅读的快乐也往往会在文图认同的矛盾与焦虑中消失殆尽。叙事图像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两种价值的合谋使小说在传播中赢得眼球的同时也失去了语言叙事的纯粹性,因而是一种危险的“插入”。最后,赵教授重新回到问题的整体高度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讲座结束后,赵教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耐心细致地解答同学们有关讲座以及平时专业学习的疑问,现场气氛活跃、热烈。赵教授精彩的讲座与坦诚谦逊的互动交流令在场师生无不深有如沐春风之感。
(文/贾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