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谨中求知,幽默中探索
――齐沪扬教授、胡范铸先生学术报告
2007年4月21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齐沪扬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胡范铸先生分别为厦门大学师生做了题为《汉语语法研究的问题和方法》和《修辞行为》的学术报告。前者深刻严谨,后者幽默风趣,报告厅里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齐沪扬先生是浙江天台人,1950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华东修辞学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秘书长,《修辞学习》编委,北京大学汉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延边大学兼职教授等职。齐教授从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材编写经验。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0余种。
胡范铸先生是华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对外汉语学院学术委员以及华东修辞学会的副会长。胡先生长期从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尤其注重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胡先生的兴趣十分广泛,研究领域涉及大众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学术思想研究等等。
齐沪扬教授就21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语法研究中采用的方法等三大方面进行了介绍。
一、面向21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的状况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汉语语法研究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语言事实的描写上,或者在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的运用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正如陆俭明、郭锐两位先生所说的“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21世纪的汉语语法研究,应该摆脱过去某一种语言理论一统天下的局面。寻找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语法研究的终极目的,探讨这种对应关系背后的认知心理机制则是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中心课题,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建立功能范畴观;对语用因素进行句法处理。
就目前情况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脱节依然是比较突出的现象。从语法研究的应用角度看,在为对外汉语教学和汉语信息处理服务上,还可以考虑以下两个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上,要打破共时现象与历时现象、共同语与方言、本族语与外族语之间的界限,关注语言共性、类型学研究的人将会增加。 面向汉语信息处理的语法研究,其特点是更加注重语法规则的形式化和精密化,更加注重从计算机自动理解和自动生成句子的角度来提取语法规则,换一句话说,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应该是:抓住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标记”,对显示句法结构功能类别的标记词(语)、功能词(语)进行语法属性的精细描写,对由这些功能词(语)构成的语法结构框架进行精细描写。
二、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汉语语法的本体研究如何更好地指导应用,这是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信息处理方面,由于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的巨大差别,在语法研究中的问题主要有:汉语的语序和虚词的问题;汉语的书面形式的问题;汉语的词类与句子成分不对应的问题;特殊的句式和句型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由于中外语言的差异,在语法研究中的问题主要有:母语教学中的规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遇到困难;尚未进行语言规范的现象的处理。
三、语法研究中采用的方法
20世纪语言研究形成了两大阵营,即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但是二者所提出的普遍原则其适用性都是有限的,很难经得起语料的检验。西方现代语言学所确定的理论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普遍语法属性的语言系统,以保证生成所有语言中的所有可能的合乎语法的句子,使理想的理论模型得以实现。为了追求这个理论目标,西方现代语言学家采用的是一种“逼近法”(approximation)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观察,逐步概括出最简的最逼近“真理”的规则或规则系统。
胡范铸先生首先介绍了中国现代修辞学上的五大范式,然后以生动的实例指出其不足,并明确了修辞在本质上是修辞行为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辞行为的研究范式。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修辞学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最早的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唐越的《修辞格》,它开创了中国修辞研究的第一个范式,在此之后的修辞学著作和修辞学教学内容基本上都延续了他的辞格分析。较有代表性的五大范式为:
1.《修辞格》辞格分析范式
①看语言中有什么特别现象②特别现象可以归纳为什么辞格③这个辞格有什么作用
2.1950年代初《语法修辞讲话》标准分析
设定心目中存在的标准。
①判断一段话好还是不好②如果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它哪里不规范
3.语体分析
①语言中可以分为几种语体②看一段具体的语言材料,它的词频、句式、句子长短等③对它进行统计后,再看它是否典型,并确定是什么语体
4.1980年代初,同义结构研究
①看一句话,一个文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②这个特别的地方,跟什么东西可以构成同义结构
③这组同义结构中,为什么如此选择。
5.修辞结构的研究范式
语法研究以句法结构为中心,要找出与句法结构相对应的修辞结构,如重叠,语法上哪几种,它在修辞上有什么功能。
以上范式,尽管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弱势群体对自身话语权的特别强调,外交辞令的选择。
修辞在本质上不是一种辞格,不是一种语体,而是一种修辞结构问题,它的核心是修辞行为。一切有意图的、试图提高自己意图有效性的用言语来表达的行为都是修辞行为。任何修辞行为都是有意图的,这种意图的实现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这些规范有构成性规则(如新闻的客观性、实效性)、策略性选择(辞格只是策略性选择的一个方面)。这就是以修辞行为为核心的修辞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既然修辞行为是人们意图用语言实现的那一部分,就要首先对这种行为进行定位,以此为起点,我们可以得出修辞行为的研究范式,即对一种行为进行充分定位→得出这种言语行为的根本性特征→得出它的构成性规则→寻找策略上的可能性。
对两位学者的精彩报告,同学们与两位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针对同学对语法研究中逼近法的实用性的怀疑,齐先生指出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只能解决一定范围内的问题;针对同学对语言共性研究与教材国别性的差异的疑惑,齐先生认为不可能对每一个国家都编一套汉语教材,共性研究是解决教材缺口的有效途径。针对同学对母语教学中淡化语法的现象的质疑,胡先生认为这一方面与新课标的制定有关,一方面与母语教学中语法地位的问题有关;针对同学对广告语言中的修辞作用的提问,胡先生以自身创作广告的实践证明广告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的;针对同学对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疑问,胡先生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时间准则、目的准则、国别准则等参数选择准则。
两个多小时悄然过去了,大家仍感意犹未尽,掌声笑声与学者睿智的声音萦绕耳际,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机会聆听这样的声音。『人文学院王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