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性别文化与文学”讲座成功举办
“如今的印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妇女的地位有了不少改善。”邵葆丽如是说。2007年3月15日,来自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SABAREE MITRA(邵葆丽)教授,受厦门大学中文系的邀请,由林丹娅教授主持,在人文学院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关于“印度性别文化与文学”的讲座。出席者不仅有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还有对印度文化与性别研究感兴趣的年轻教师。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应锦襄等老教授也兴致勃勃地前来拜访这位远道而来的印度学者。在邵葆丽声情并茂的讲演中,师生们对印度的性别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
邵葆丽首先谈到印度的性别历史。她说,在古印度社会,并没有性别歧视的观念,随着外族入侵,宗教、社会、文化因素的改变,妇女的地位每况愈下。1750年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神职人员开始采取措施保护印度妇女。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宗教,包括妇女权利问题。19世纪,印度社会出现了改革的风气,有益于妇女解放的措施在法制上得以实行。印度的第一位女总理英迪拉・甘地对印度妇女的解放起了很大作用。从一开始的西方影响,再到后来印度本土的理念逐步确立,而直到现在,性别问题始终备受关注。
接着,她又谈到印度的女性写作。以时代划分,她指出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五六十年代,印度妇女开始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她们写作的主要内容是自传,一方面描述自己的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也是谋求一条发泄的出路,流露出反抗的情绪,这其中也包含一丝希望,期待着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和干预,从而使自身境遇得到改善。进入六七十年代,随着中等阶级新价值观的崛起,与以往代表妇女整体或者某一阶级妇女的情绪不同,此时的女作家开始表达自我存在与个人情感,传统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发生了改变。而到了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导致了文学多元化。新空间、新选择造就了新的身份,贤妻良母不再是印度女性唯一的选择。印度城市大部分女性开始工作。在写作中,她们开始表达家庭内外的挑战,兼顾家庭与职业,解决二者矛盾成为主题。她们追求个人身份和个人愿望的满足,将各种身份协调成为她们关注的问题。
报告后,师生们就感兴趣的问题向邵教授提问,围绕对大家来说颇为神秘的印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话题牵涉的层面广泛,从性别到文化,从人口到法制,包括民族化和中印性别状况比较都在讨论之列。邵教授澄清了人们对印度现状的误解,并指出印度妇女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基于这一大国在宗教、经济上的复杂性,也存在地区间的差异。而在与中国的对比中,她也认为中国是从统一的政策法制来保障妇女权益,而印度则更具有民主性,也就形成了妇女组织的多元化。她表明,“印度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口问题,这一点应该从中国取经学习。”从邵教授自信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关注性别文化而又超越性别领域的从容气度,也为印度妇女状况的明显改善做了一个极好的证明。而在场师生对讨论的激烈程度,也表明了大家极其渴望了解印度这个神秘的近邻国邦。讲座在既热烈又热情的互动中完成了很好的一次学术交流,令双方都感到受益匪浅。
[董静怡报道]
文章录入:聆听 责任编辑:聆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