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格非演讲中文系列讲座
2007年6月15日晚,当代著名作家、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格非在人文学院报告厅为厦大师生作了一场主题为“小说的作者与叙事者”的精彩讲演。这次讲座由人文学院中文系举办,朱水涌老师任主持人。与会者不仅有文科师生,也有不少理工科学生抱着文学热情前往聆听。现场座无虚席,连过道都挤满了人。大家都认真地聆听着格非老师幽默又不乏学思的讲演,并进行着热烈的互动,掌声笑声此起彼伏。
格非首先谈到当今社会文学的处境问题。与身处80年代的人们以文学对社会的质疑态度相比,当代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现存社会更加认同。而当今评论界论及“80后”,却常局限于批评他们缺乏人文底蕴,这样的观点是失之肤浅。究其差异成因,根本点在于中国正在现代化框架中发生巨变。以往叙事者依靠知识性而建构起来的绝对地位发生变化,讲故事的方式伴随着写作的民主化发生改变,导致写作的相对化。这正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得人人都可写作,而文学作者的精英姿态也慢慢散失。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同质化倾向明显。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处于一个传媒的时代。新一代生人的信息资源不再来自远行在外的经验,而是来自网络、报纸等传媒。这形成一个巨大的控制体,使得个性追求很难得到实现,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文学中都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接着格非从文学的三大功能(教育、审美、娱乐)的转变来加以阐述。在当今社会,文学的三大功能均发生变化:第一,在教育方面,现今教育体制完备,知识不再是被垄断的领域。中产阶级日益崛起,这一阶层保守、满足于既得利益,文学批判性也随之下降。如果说过去的知识分子是沟通人与神的精英,那么如今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则不理会他人的藐视和批判,我行我素,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控制着社会;第二,在审美方面,文学专业成为高成本的选择。相对于技术类使用学科,它需要人付出更多的实践和精力,甚至没有悟性和文学敏感度,一切投入都会归零。“文学是失败者的事业”,它需要敏感、脆弱的心灵用以体察和倾诉。理解文学与知识的多寡无关,却与人生的经验有关,与命运、才华有关;第三,在娱乐方面,审美变得浮泛,导致文学的娱乐性被夸大了。由于社会变得合理、科学而规范,导致了流行文化的复制性、系列化。意义不再是文学教诲的专利,优美的文字也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领域,文学的转向便是追求“有力量的文学”,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格非还围绕着“经验”在文学中的作用展开阐述。他指出当今社会的客观态势使得经验贬值,写作的民主化导致作者的相对性;论述了经验作者和文本作者的区分。作者本人有局限性,但他试图在作品里超越自己的界限,而作家的创作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的“小说的声音”对作家本人产生作用,左右他的写作,并产生作家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文本意义。格非说,在80年代这个激进而淳朴的年代,对想象力的重视使作者轻视社会经验,而想象力是与经验有关的,必须以后者为基础,因重新重视经验。但是当今写作出现客观化的倾向,作者小心谨慎,不敢表露自己的观点。格非引古人撰写史传的知识分子品格为例,认为写作应表现作者自己的立场,并呼唤真正有见解、敢于承担责任的作者。
最后,格非就同学们的提问做出精彩的回答。在问及如何超越当今的同质世界获得个人经验时,格非认为,当今社会给予人们更多个人经验的空间,这是有益的。突破同质化枷锁的重要途径,在于一个人要敢于顶住社会压力,肯定自我,接受并主宰个人命运,避免他者化。而面对文学责任方面的问题,格非则认为文学应当承担责任,但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化,或者唱高调,而应深入现实中做实事。当代作家既要精通现实,又要精通文化。文学不仅要立足现实,更要超越现实。而对于科幻文学在中国文坛的无法兴旺,格非认为这是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感兴趣的是人情而非科技,从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世情小说,好的科幻作品却寥寥无几。
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但同学们依然热烈在格非带来的文学之夜中。(董静怡报道)
文章录入:聆听 责任编辑:聆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