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下午3点,国内著名学者、南京大学资深教授周宪前来我院做了题为《遭遇视觉文化――当代文化的趋势分析》的精彩讲座,与我院师生一同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
讲座由周宁院长主持,贺昌盛、肖湛等教师也参与了此次活动。下午3时整,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正式开始。周宪教授首先介绍了此次讲座的一个重要目的――如何能够促使我们的母语文化、阅读文化在当代视觉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强势冲击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位从事人文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尤其是中文系学生都应该认真反思和深切关注的事情。他讲道,“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有所下降,阅读的兴趣也有很大的衰退,一方面由于要读的书很多、任务太过繁重,学生不堪重负;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天诱惑我们眼球的东西实在太多,现代人已经不大愿意花太多时间去读书了。”因而,他希望通过对于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语言、尤其是母语给予更多的关注,坚持推进母语文化和阅读文化的发展。
周宪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一、视觉文化的来临
在这一部分中,周教授首先对当今世界文化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同时对于视觉文化出现的征兆进行了描述。他指出:在当今,我们无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一种视觉文化的到来,视觉性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化的主因。今天的世界进入了一种图像的时代,用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来形容,就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我们今天的文明是一种体验的文明,现代人不仅是要占有一种物品,更是要求体验,而获得感官的愉悦是人的体验的最重要特性。视觉,是人最为重要的感觉器官,因而视觉文化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因而正如波斯特丽尔所言:“美学是呈现而非讲述,是让人愉悦而非说教,其效果是直接的”。
同时,读图时代的到来,导致人们的阅读习惯由文字阅读向图像解读转变,即电子阅读的视频化。这一转变的结果促使人们对于事物的外观给予高度关注。视觉技术的进步,传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全球实时传播成为可能。现在的人们无可避免地生活在视觉文化的包围之中。
二、何谓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定义较为复杂,它是晚近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发展趋势,更具体地是指与视觉媒体相关的领域。周宪教授在此总结了其两个基本含义:第一,它本身指一种文化,在这种文化中视觉性占据主因或显赫地位;第二,它表示一个研究领域,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或“去学科”的性质。
三、视觉文化研究什么?
在第三部分中,周教授简要介绍了视觉文化研究的主要构成要素。第一,符号。比如形象与视觉性,符号与形象,图像性,视觉修养等要素;第二,身体。比如性别,种族,服装,偶像等。第三,世界。比如体现视觉文化的民族博物馆,主题公园等等。
四、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
在这一部分中,周宪教授主要介绍了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形态及其特征。他分别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人类文化的三种形态:口传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
2、 从不可见到普遍可见性。
3、 从模仿到抽象。
4、 从重内容到重形式。
5、 从“静观”到“震惊”。
6、 从趋近图像到为图像所困。
周教授讲道:传统社会图像稀缺,因而观看图像只是贵族的特权;但是今天,图像包围着我们,它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徘徊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五、视觉文化的意义
这是论述的最后一个部分,重点阐述了视觉文化的意义及其内涵,即“我们的眼光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含义?”在这里,周教授认为,“看”,实际上制造一种意义,一种社会关系。凝视意味着一种权力关系。眼光绝不是镜子,而一定是去看我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它也从来都不是被动的,而是发现和选择。就像探照灯一样――“照到哪里哪里亮”。因而这是一种投射的眼光――我们的眼光是被我们的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周教授还列举了另外两种眼光,即欲望的眼光和权力的眼光。观看是主动的,欲望性的,而被观看则是被动的和被展示的。只要社会存在不平等,眼光就会存在不平等。正如福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权力的对象,同时又是权力的载体。综合以上所述,能够得出的启示就是:我们必须时刻对我们的眼光自身保持反思的态度。
以上是周宪教授在学理上对于视觉文化所给予的深入分析,最后他对自己的论述进行了总结――就是我们要能够正确理解和面对视觉文化的到来,反思视觉文化中的传媒影响力,增强“视觉修养”。“这种修养不是简单的盲从和追随,而是要保持冷静的反思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当下社会视觉文化的特点,保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和参与姿态。”同时,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更应该坚持母语文化和阅读文化,对社会文化给予深刻的关切;在专业领域之外,更应该代表社会良心,尽量保持公正的眼光,反思我们的生存现状,发表批判的看法。
讲座之后,我系学生踊跃发言,并就其中的问题与周宪教授进行了问答互动的交流活动。最后,周宁院长对于此次讲座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总结并给予高度评价,讲座活动在师生热情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章录入:少华 责任编辑:少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