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9日晚上七点,荷兰籍华文女作家林湄女士带着她传奇性的人生经历和她对女性命运的独特思考来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为人文学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欧洲华人女性与华文写作”的精彩讲座。当晚,人文学院320会议室座无虚席,陪同林湄前来出席的有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院长林祁教授、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诗人兼诗评家俞兆平教授,以及现当代室的郭惠芬、苏永延等副教授。
本次讲座由厦大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林丹娅教授主持。首先,林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林湄女士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她简要地向大家介绍了林湄女士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回顾了林湄当记者采访文坛名家大师们时的1980年代中国文坛风云际会中的文学盛况。而一直关注福建籍女作家创作的俞兆平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他与林湄女士当初一起编刊物、一起写文章的同窗情谊,并由衷地称赞林湄女士轰轰烈烈的一生为“传奇”,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她文学活动经历、体验与经验,必定会给同学们带来重要的研究信息与启迪。
林湄女士首先表示她的感谢与激动。她先从自己的名字说起,她原名“林梅”,后改为“林湄”,喻意将快要枯死之“林”,种在水之“湄”上,以创作来恢复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她觉得自己与“水”很有缘分,她的家乡泉州是个港口,她居住了十几年的香港也是个港口,她现在定居的城市鹿特丹也是个港口。说起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林湄女士不无幽默地总结道:“在中国大陆,我是一个劳动模范;在香港,我是一名记者;在荷兰,我是一个专业作家。”她认为一个人的经历就是财富,她经历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分别在社会主义社会、殖民地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生活过。在每一个阶段里,她都是从零开始,仗着“希望”工作和生活。尽管生活多磨难与挫折,她还是坚强地走了下来。
林湄于1989年从香港来到欧洲,在当时不无艰难的环境里坚持华文写作,写了十年专栏,写诗歌、小说、散文,取得一定文学成就。。林湄女士不是一位关起门来搞创作的作家,她还是一位积极的文学活动家。1991年,林湄女士在荷兰创办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华人写作会,联络与团结三国华人作家,促进了海外华人的创作。在此期间,为了实现自己对纯文学理想的追求,林湄女士创办了一份名为《荷露》的海外华文文学杂志,她充满爱怜地说:“荷花上的一滴露水晶莹剔透,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就是要保持一方净土。”她表示,尽管《荷露》因为经费问题后来停刊,但今天回忆起《荷露》仍然是充满自豪感的。正如她所说,《荷露》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激励着后来的华人坚持文学创作。林湄女士还特意谈到当时《荷露》杂志旗下的女性作家多于男性作家,她们的文学创作观都比较洁净,愿意做边缘人,享受孤独,用质疑的眼光看世界。
林湄就同学们特别感兴趣的她所撰写出版的“文化名人采访录”介绍道,1966年林湄因学业优秀被保送至人大中文系,但由于文革开始,她的人生被改写,历尽磨难。1973年,她从上海迁居香港,后受聘于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开始了她的记者生涯。也就是这段记者生涯,无意中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资料:1985年林湄女士被派往北京,在此期间,她采访了一系列文学大家,如巴金、冰心、丁玲、钱钟书、沈从文、萧乾、萧军、俞平伯、冯友兰、梁漱溟等人,向世人展示了这些文化巨匠晚年最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近况。林湄女士说,她去做采访是因为她对他们非常崇拜,她想去了解他们的世界:在“文革”中他们受了那么多的苦,改革开放后他们过得怎么样?他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带着这样最初的想法,林湄女士开始了自己在北京辛勤的访问。在访问每个人之前她都认真做好功课,认真阅读他们的文学著作,带着问题去采访。林湄女士尤其强调的是她的真诚。她说她是靠着一股子真诚劲儿跟他们交流,他们也喜欢她的真诚。于是本来预设半个小时结束的访问往往可以延长至三四个小时,林湄女士特别介绍了她采访当时最有名的拒绝媒体采访的代表人物钱钟书的经历,这些经验至今对中文学子都是难得的“教材”。林湄不无诚挚地说:“巴金的善良,沈从文的敦厚,梁漱溟的骨气,钱钟书的清高,每个人都有他们独特的气质,他们对我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果说林湄女士的早期文学作品多是个人对社会的感受和体验、对生活的理解和审视,那么来到荷兰后她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创作社会小说,主题多为女性命运,表现女性在社会中的遭遇以及她们在家庭与事业中选择的艰难。如《泪洒苦行路》,通过三种女性不同的道路选择反映出娜拉离家出走之后女性的命运问题――有的人勇往直前,带着母性的博爱与坚韧,一路坚持到底;有的人走到半路吃不了苦又回头;有的人在游戏人生中迷失自我。林湄女士并未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道路做出评价,她只是把生活本真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思考去判断。同时,林湄女士结合自己描写女性命运的作品,谈了自己对女性命运的独特思考。她认为女性面临生活困境时不能总怪社会。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给很多女性造成很多问题,但是女性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误区:总是想依靠男人。因此林湄女士提倡女性应当自强自立自尊,活出自我。
林湄女士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边缘人。首先是位处边缘:回到中国是华人身份,身处荷兰又被认为是外人。处在这样的境地当中,面对着一些名利场特别的“诱惑”时,华文作家又必须有清醒的头脑与清高的骨气。用简单的心、简单的视野对待复杂的世界,这是她一直的坚持。因此她才能十年磨一剑,花费十年的时间创作出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天望》,从关注女性与社会提升到“坐在云端看人生”的高度,通过曲折离奇的故事,跨学科跨领域来探讨关于人生意义与人生选择的问题。林湄女士还展望了自己以后的文学创作,她现在正在写《天望》的姐妹篇《天外》。如果说,《天望》是讲门槛以外的事,《天外》就是讲门槛以内的事,讲男女之间的感情对弈。她还说到当她完成《天外》后,她将着手写自己的自传,讲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怎样千辛万苦、怎样自强不息、怎样从零开始活出一个独特的自己。林湄女士最后表示,老老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写文章,这是她坚持了大半生的理念。然后她便将讲座的主动权交给了在场的师生,希望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林丹娅教授就华人作家身份与国族文化处境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苏永延老师就“在欧洲作为边缘文学的华人文学如何扩大影响、如何运行与传播”的问题、郭惠芬老师就“华文文学在欧洲的受众”的问题与林湄女士进行了探讨。学子们更是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把讨论气氛推向高潮。而最难得的是,俞兆平教授手持《文化名人采访录》,现身说法,向大家传授做研究如何使用史料的问题。他风趣地说自己从老同学那里“偷了很多东西”,比如他阅读林湄女士对沈从文的采访受到启发,深入研究下去做成了一篇五万字的关于沈从文的文章;再比如从钱钟书的采访中探讨《围城》与叔本华哲学的关系等。
最后林丹娅教授做了总结。她说林湄女士作为现当代文学一个重要时期的见证人,同时又是欧洲华人女作家,带给我们一个信息丰富、启迪深远的文学之夜。讲座结束后,学子们还意犹未尽,热烈的探讨一直在持续….。
(中文系研究生郭焱报道)
文章录入:xwzumx 责任编辑:xwzum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