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日晚七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应锦襄先生追思会在厦大国光一三楼举行。应先生众弟子、生前好友以及曾受惠于她的社会人士,闻讯而来,聚集在此,表达共同的深切的感恩与怀念。追思会共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优雅的前奏
播放应先生影像;分发《感恩・怀念――应锦襄先生追思篇》;
每个进场的同学进场前拿上一枝鲜花,送到应先生微笑的全身照片前,并点上面前的烛光;主持人朱水涌教授介绍应先生的亲人,介绍从远地回校参加追思会的同学与朋友。
第二单元:温馨的开端
一、心中祝愿。
主持人:各位同学,我们尊敬的应老师走了,老师说:“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让我们起立,一起捧起面前的烛光,向着苍茫的清空,默默地祝愿我们的老师一路走好,祝愿老师新的生命永远的微笑。
二、87级李晓红同学介绍应先生的生平
三、77级巍然同学朗读应先生的《致挚爱亲朋》
四、77级叶之桦同学介绍应先生在美国病中的微笑。
主持人:应老师是一位慈母般的老师,她对学生的爱是人间最慈祥、最真挚、最博大的爱,她说:“他特别感谢她的学生”。在应老师美国治病期间,叶之桦同学、何松钦同学曾守护在应老师的身边,他们代表了我们全体同学的心情与祈盼。下面由77级叶之桦同学介绍应老师在美国治病的情况。
五、应老师孙女萝萝朗读在美国的她妈妈发来的文章。
主持人:今天我们还有一位不在场的与应先生最最亲同学校友,她就是应老师女儿芮茵,芮茵是中文系2008届的博士,她知道我们今天的追思会,感到“很高兴能有这机会来与我的厦大的学兄学姐来相聚”,现在请应先生的孙女鲍馥萝朗读她妈妈的文章。
第三单元:诗意的追思
主持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微笑地面对死亡,是因为她的生是一种诗意的栖息,死的从容来自于生的坦然。应老师不愿意看到死亡的悲哀,我们就以诗歌、以朗诵老师的作品、以我们文学学子的特别的情怀与方式来寄托我们的情思。
一、 77级的同学陈志铭朗诵他创作的《平凡而伟大的情怀――读应锦襄先生的< 致挚爱亲朋>》
二、2001级的同学姚加庚、孙佳妮朗诵应先生的作品
三、77级的同学吴立平朗诵应先生的作品
第四单元:永远的感恩
主持人:下面是我们今天追思会的主要阶段。今天来的都是应先生的学生,从上世纪50年代末的老学生到本世纪的这些年的年轻学子,大家都亲耳聆听过应先生博大精细的讲授,赞叹着应先生豁达优雅的风采,感受到应先生蔚蓝色的生命底色和人间宝贵的情怀,有的同学还是应先生资助上完了大学,学习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引发我们对于尊敬的老师的敬意与怀念。我们下面采取的是自由发言的形式,只是要求同学们发言尽量简短,因为有太多的同学要怀念、要感恩。
追思座谈阶段
第五单元:不尽的尾声
一、鲍馥萝代表应先生家属发言。
二、暂时的告别
主持人:应先生逝世后,许许多多的同学在班级网站、在博客、在微博、短信上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敬意与怀念。77级张建、张美芳同学在班网上留言:“老师,此生有幸做您的学生,真是莫大荣焉!您的优雅美丽,您的大家风范,您的包容博爱,您一切的一切,教给我们太多太多。您是我们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从您的身上,我们感悟着什么叫做“知识分子”,什么叫做“大家闺秀”,什么叫做“老师、先生”。”张红留言说:“仰望星空,从此,苍茫的清空中,我们又多了一颗关爱我们的星辰!”;78级的陈勇鹏同学这样写道:“近些年《老照片》常刊登一些民国女子的照片,象张伯驹夫人潘素等,这是一种东方神韵和西式教养于一身的仪容,现在也有人称之为“民国范儿”。应老师是这样的”范儿”你看她老人家临行前仪容和言辞还那么从容和优雅,令人不能不赞叹再三。”79级的倪乐雄同学称应先生是“崇尚真知、从容淡定,一生完美地展示了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儒雅境界。”80级的沈艺奇同学给我发了一条短信,感叹道:“仰天大悟出门去”;83级 韵小丽同学写道:“应先生走了,民国以后知识阶层的大家闺秀们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以她们为代表的优雅睿智从容大气的中国女性气质也渐行渐远,她们的人生高度是我们这些生在贫瘠的文化土壤长在贫困生活中的女性永远无法企及的。每个人都会死,应先生已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我们应该笑着送她。”这些话语是一种发自学生、发自人的内心的真实的评价。
怀着美好的心愿,微笑地对待人生,真实坦然地生活,这正是我们永远要向先生学习的地方。
最后,与会者一起用微笑、用感恩之心、用永远的思念向应老师告别。
我们知道,应老师会含笑天国。
文章录入:xwzumx 责任编辑:xwzum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