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晚上7:30,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艺术学学会(筹)会长凌继尧先生在人文学院320为中文系学生做了一场关于“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主持,包括中文系文艺学、艺术学、现当代文学等专业硕博研究生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伊始,周宁教授和凌继尧教授分别回顾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历史交情,并对对方在自己学校学科建设上长期以来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真挚感谢。然后,凌继尧教授就自己在主编《中国艺术批评史》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体会和思考向在场的同学们做了交流。《中国艺术批评史》由凌继尧教授主编,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51万字,分5编27章,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到近代我国艺术批评思想发展的历史,此书是我国第一步中国艺术批评史著作。
凌继尧教授首先介绍了写《中国艺术批评史》这本书的原因。他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当代中国大学里艺术专业学生迅速增加,而中国的艺术批评史相对于中国的文学批评史较为落后,这与整个国家的传统艺术和艺术批评的丰厚积淀很不相符,与中国艺术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庞大规模极不相称,所以他开始从西方美学领域跨入中国艺术批评领域,组织人员写作最终编成了这本《中国艺术批评史》。然后,凌教授介绍了主编《中国艺术批评史》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针对如何界定“艺术批评”这个术语的思考。凌教授主要将“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两个术语进行对比,然后得出艺术批评的四个主要特点:是对个别的、现实存在的艺术作品的批评;侧重于现代时,而不是过去时,是对批评家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批评;偏重于评价,旨在确定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强烈的论辩的、情感的色彩。以此观点来观照中国文学批评史,发现几乎所有的著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史著作,而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混合史。鉴于已经形成的现状和读者接受的思维定式,凌教授认为,参照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成果,可以把中国艺术批评史理解为中国艺术学史,而《中国艺术批评史》也是艺术批评与艺术理论的混合史。接着,凌教授主要介绍了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为了避免成为一本“门类艺术批评的杂凑史”,他认为《中国艺术批评史》这本书主要结合“世界史”的写法(即选取世界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选取在中国整个艺术发展进程中有重大影响和重大作用的事件汇集成书,同时严格地以我国的学科分类为依据来选择所研究的资料。然后,针对不同人对同一原典的解释有所不同甚至相悖的情况,凌教授介绍道,《中国艺术批评史》中对原典的引用尽量作出符合它的原初涵义的阐释,力求平心持论,而不深文周纳,既追求符合原初意义的阐释,而在符合原初意义的阐释中,又追求精辟的阐释,做到阅读无障碍。最后,凌教授介绍了《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写作风格――追求“有深度的通俗”。在凌教授看来,“有深度的通俗”完全不同于肤浅的通俗,而是用清新、通俗的文字表达出大量的知识点和信息量,生动传神,令人常读常新。
讲座之后,我院学生与凌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整场讲座气氛融洽,令人受益匪浅。
(中文系郭焱报道)
文章录入:xwzumx 责任编辑:xwzum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