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鹭江共潮声,两岸师生一家情。2017年5月28日上午,由厦门大学中文系与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共同主办的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320会议室成功举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李无未教授与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系主任陈俊荣教授致辞,陈俊荣教授还受邀担任本次学术交流会议主持人。
李无未教授首先代表中文系对从台湾师生的远道而来表示欢迎。他在开幕上介绍说,中文系历史悠久,是与学校同龄的传统优势学科。从鲁迅、林语堂到易中天,中文系名师璀璨,师生学术成果辈出。陈俊荣教授代表台北教育大学感谢厦大师生的热情接待。
上午9点,古代文学场次开始发言和讨论。林雅慧同学以寒山寺与《枫桥夜泊》为例探讨文学地景与经典作品的对话;张经洪同学从朱熹墓碑文本出发探析其中书写的女性世界;陆浩宁同学从佞臣的角度探究《史记》与《汉书》部分篇章;林静同学从李白诗歌和古代蒙学教育角度考证李白五岁时期的教育;陈苡佳同学从“壮丽”与“轻艳”的落差角度看杜牧《赤壁》的经典建构;杨梦雪同学探讨了胡应麟七言诗观;陈姵君同学从“泊舟”的意像出发探究全唐诗中的泊舟诗;杨文佳同学从礼物赠答角度研究苏轼的相关作品。在会议中,老师对同学们的论文进行点评,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接着,会议进入了综合提问及讨论环节。台湾同学率先对张经洪同学“女性书写”到底是宋朝女性还是朱熹身边的女性提出疑问,厦大同学回应外还请教台湾同学以闽南话古音诵读经典作品。提问环节同学们在学术交流外也有文化交流,更有两岸友谊交流。会后,两岸同学们在签名纪念簿上签名留念。李无未教授用“淡水鹭江共潮声”七字题题签,以寓两岸两岸师生心声相通之意。
下午14时,交流会开始了现代文学场次的发言和讨论。宋尚诗同学以《五四前后傅斯年文论中的身份认同及困境》探讨“五四”时期傅斯年文论中透露出强烈的“设计者”的身份认同;田悦婷同学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探讨陈映真小说中爱情类型与理想进程的互映性;吴思捷同学从疾病、医疗书写入手探讨了司马中原的长篇小说《荒原》的书写意图及文本中呈现的诸多缝隙;赖莞馨同学以《浮血猫》为例探讨了胡淑雯小说的主体形成;周师师同学则通过对比了《红豆》、《色·戒》、《第四十一个》三个文本讨论“孤岛之恋”写作所呈现出的现代性的多种形态;谭谋远同学通过荣格心理学理论探讨罗智成诗歌《迷宫书店》的人物形象;王宇菁同学以“旅行文学”理论探讨了舒国治散文《理想的下午》;王怀昭同学以女性身体及国族认同的视角讨论了萧红《生死场》呈现的“暧昧的现代性”。
接着,会议进入了综合提问及讨论环节。在场诸位同学就发言者论文中提出问题和意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随后,老师们对同学们的论文及本次会议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台北教育大学的陈俊荣教授肯定了本次会议对两岸青年学子学术交流、相互理解的促进作用,也指出了同学们的论文存在着文献收集充分但个人观点欠缺的问题,希望同学再接再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厦门大学中文系的王宇教授肯定了本次交流会的意义,指出厦大举办的学术会议以老师发表论文为主,本次会议对厦大学子而言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展现自我的机会。她也指出台湾学子更多地进行文学的内部研究,而大陆学习则更擅长文学的外部研究,两岸学子的研究路径互补,对双方都有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最后,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李无未教授为本次会议做了闭幕发言。李教授认为这是一场生动的、较为成功的交流会。他以自身的学术体悟、文学情结鼓励同学们多思考、多探索,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听众。他也祝福今后的交流会能越办越好,希望更多的台湾学子报考厦门大学中文系。
会后,老师同学们在人文学院正门进行了合影留念。同学们依依不舍告别,互留联系方式。
中文系林静 吴思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