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5日,拔尖班文学专业2023-2024春季学期第三次中西文论方向读书会在南光一102-1教室开展。本次读书会讨论的篇目为《Junkware》(Thierry Bardini),由助理教授胡行舟、刘晓宇组织,2020级本科生龚涵月领读,十余位拔尖班本科生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同参与。
首先,胡行舟老师对新加入读书会的2022级新一届拔尖班同学表示欢迎。他提出,阅读中西文艺理论,尤其是前沿理论、英文原著,是兼备趣味和难度的,同学们要敢于挑战艰深晦涩的理论文本,求新求真,走在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创新前沿。
龚涵月同学做《Junkware》一书导言部分的领读报告。她先对书目中提到的几个与“垃圾”有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详细介绍了相关的艺术史背景知识和主要涉及的艺术家、艺术作品。之后,她带领同学们回顾书中的基本观点:“垃圾”是当代世界的标志物,无限生产、无序堆叠、随意丢弃,“垃圾”正代表着数据化、可视化资本主义生产秩序中的人类处境。虚幻的数据、虚拟的网络与现实混淆,人成为了不断生产自身的Junkware。在被指认为无用之物的同时,“垃圾”也大方地接受了这种污名化:虽然“无用”,却有潜在回收利用价值——垃圾成为了状态,甚至成为了文化的特征,后现代社会人类的本质。
领读报告结束后,与会同学针对阅读文本开展了充分讨论。同学们就文本说明目的、“垃圾”的隐喻性、有关文学作品等问题相互交流。
胡行舟老师进行总结,分享了自己的几点阅读心得:“垃圾”在时间中是居间性的存在,有用/无用这两种潜在性质使其成为线性时间序列中的一个被抛掷在角落中的存在;“垃圾”既是人们商品生活的记忆,也留存了我们的情感所爱;人们很多时候是沉湎于“垃圾”的,关涉到我们的所爱;“垃圾”在词源学上始终关涉着一种堆叠、关联和解体的形象,同时象征着德勒兹意义上的、当代社会的“根茎”(Rhizome)结构;“垃圾”能够从物的世界倒推回到人的世界:不仅是人的身体基因,还包括人所处的生产生活秩序。
中西文论方向读书会是“鼓浪文兴”中文拔尖基地培养模块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本科拔尖人才的双语阅读能力、学科前沿思维、学术理论水平。每次读书会围绕一本文艺理论专著/专论展开领读、交流、总结,至今已开展三场。
图/文:杨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