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列讲座
题目:中西方传统下的汉语语法研究
主讲人:曹茜蕾(Hilary Chappell)院士
主持人:李无未教授
讲座地点:人文学院(南光一)320会议室
讲座时间:2017年4月24日19:00-21:00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主讲人简介:
Hilary Chappell,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东亚语言类型学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1980-1981年在北京大学留学一年,师从朱德熙和陆俭明教授。1984年获得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获得德国洪堡基金和美国富布赖特基金博士后研究身份,于1985-1986年在德国科隆大学,1987-1988年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获得蒋经国基金资深学者称号。2006至2008年担任法国高等社科院东亚语言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2010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担任多种国际语言学期刊编委,包括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2005-),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00-)和Linguistic Typology(2001-2008)。1990年以来,曹茜蕾院士一直致力于开拓汉语类型学研究领域和汉语方言语法对比描写,旨在探索汉语方言的多样性。
曹茜蕾院士来我院讲座
2017年4月24日19:00-21:00,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东亚语言类型学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曹茜蕾(Hilary Chappell)在我院进行了题为“中国和西方传统中的汉语语法史”的讲座。讲座由中文系系主任李无未教授主持,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
曹院士首先介绍了16世纪以来一系列西方传教士写的汉语语法著作,分析它们在希腊-拉丁式语法框架下对汉语语法的移植。然后比较分析了在《漳州话语法》、《官话语法》、《汉语札记》和《汉文语法要素》里面,西方传教士语法学家如何处理汉语所特有的“量词范畴”。
正如乐耀副教授所言,讲座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与会者不仅见识了很多流传域外的汉语语法书,而且激发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诸如“手稿中的符号标记是否影响威妥玛式等拼音方案?”“西方语言用何种语法手段表达汉语的语气词和量词丰富的情态功能?”然后从中西的对比中转移到古今的对比,从“古汉语没有量词或说量词很少”到贝罗贝的“循环说”。讲座始终激荡着大家的思维,引发了关于中西方语法体系的思考,虽然“问题很艰难”,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加入讨论。“莽莽前途,愿以俟之来者。”最后衷心感谢曹教授带给我们的精彩讲演!谢谢!
(人文学院中文系 李余报道2017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