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晚,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南京大学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自然口语变异有声数据库建设”和“苏皖鄂赣江淮官话与周边方言的接触演变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顾黔教授应邀做客我校“南强学术讲座”(第1220讲),在中国语言文学系南光楼320会议室做题为“移民与方言的形成——以长江下游方言为例”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港澳宝典全年资料副主任李焱教授主持,中文系语言学方向师生共聚一堂,共享学术盛宴。
李焱教授对顾黔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与会师生介绍了顾黔教授的学术履历及研究情况。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讲座伊始,顾黔教授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入,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南北之间,古代为吴语,后经历代北人南下,江淮方言渐次演变为官话,只有东南一隅仍为吴语。永嘉之后,北方民族分为东、西两路南下,于长江而止,南北分界线由古之淮河转变为今之长江。北人南下也改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结构,吴方言受到北方方言的冲击,语言性质发生改变。随后,顾黔教授展示了江苏江淮官话与吴语的分界图,指出语言学的研究除了语言本体外,还需要考虑社会因素。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人口的集散地,语言接触频繁。而京杭大运河作为当时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各地物资的枢纽,周围地区人口结构复杂。在交际需求的促使下,官话方言的地位渐次稳固。故此,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江苏江淮官话与吴语分界线并非与长江完全重合。同时,顾黔教授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指出江淮官话的性质,即“吴方言的底层又不失官话方言的色彩”,并展示了“茶”“大”“跪”等语音特征项在长江北岸南通地区的过渡性变体分布图及长江下游地区“支微入鱼”语音特征项分布图。最后,顾黔教授结合自己方言调查及学术研究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在田野中付出汗水之后所得到的学术乐趣,鼓励与会的师生无需畏惧失败与跌倒,要敢于走在时代的前沿,作时代的“弄潮儿”。
顾黔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讲演方式将枯燥、严肃的语言事实传达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与会师生为顾黔教授的热情及忘我的研究精神所感染,获益匪浅。最后,李焱教授、叶玉英教授、许彬彬老师等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最后,李焱教授为顾黔教授颁发“南强学术讲座”纪念碑。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地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字:魏小燕
图片:赵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