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刘勇教授应厦门大学中文系之邀,在思明校区南光一320会议室举办讲座。本次讲座是厦门大学人文社科至善大讲堂系列第95讲,题为 “文学经典的多重对话”,由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徐勇教授主持。中文系本、硕、博学生到场聆听。
刘勇老师先从中文系学科的建设谈起,强调了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发展离不开其历史积淀与其他中文系学科的支撑。围绕着“现代文学为什么要焦虑”这个问题,刘勇教授指出,现代文学的焦虑表现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两方面。在学术研究方面,刘勇教授强调,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短,研究内容相对单一,但是,不能因发展历史短而否定或轻视现代文学的价值,也不能为了扩大研究内容就将旧体诗、海外华文文学等纳入现代文学的范畴。而在学科建设方面,刘勇教授指出,文学自身的复杂丰富与个性决定了文学不能始终被当作一个学科来建设,而要关注其跨学科研究、综合性研究。刘勇教授强调,进行文学研究时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不能盲目跟风。
接着,刘勇教授提出“文学究竟何以安放”的问题。现代文学从“五四”而来的“文学是人学”的传统,决定了文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关。文学研究也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不能让生活对文学研究造成隔膜。刘勇教授以鲁迅研究为例,强调了回到文本的重要性,又进一步指出文学研究不能陷入“从文本到文本”的封闭圈中,而要走向“大文学”,这就要建立起跨学科的视野,认识到现代文学教育对象与研究对象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此外,还要注意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语境问题,现代文学与时间、空间的问题等等。
本次讲座中,刘勇老师引经据典,语言生动幽默又极具力度,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最后,徐勇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本次讲座中的收获与感受,为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字:康亚薇
图片:廖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