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来之不易,热血铸就繁华。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2月26日上午,中文系硕士生第一党支部组织在校党员观看电影《狙击手》,让支部党员重温抗美援朝的峥嵘岁月,领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52年冬至1953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形成僵持,双方发起了低强度的密集狙击战,史称冷枪冷炮运动,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而《狙击手》便是国内首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创作的电影。该影片讲述了中国志愿军在敌我军备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与美军精英狙击小队展开殊死较量的故事,将战争中的狙击手形象刻画得淋漓精致,充分展现了我国狙击手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与坚定崇高的爱国信念。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谈到,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通过观看《狙击手》,支部党员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每个党员内心都激荡起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感,并对抗美援朝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王雅萍:
影片《狙击手》紧扣五班如何在重重劣势之下解救侦察员亮亮这一线索,情节凝练紧凑。在紧张激烈的破敌突围过程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战士:果敢凌厉的班长刘文武,“爱哭”的大永,意志力超强、生命垂危时仍心系组织情报的亮亮,思念家人、作战时仍要戴着爱人亲手织就的绿手套的绿娃子,心心念念要为孩子取好名的胖墩。个性迥异的他们却有着最大共同点——为国献身、英勇坚毅。一个小小的五班尚且有如此多的无名英雄,可以想见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多少个五班,多少个亮亮,多少个大永和刘文武,多少个为家国捐躯、将青春热血抛洒异国却被历史遗忘的英雄。我想,真诚地铭记、致敬每一个牺牲先辈,则是战争片的核心精神和最大意义。
黄若虚:
今天观看完《狙击手》后我感慨万千。有人说,他们是超级英雄。可仔细端详照片,我们会发现他们不过是一群二十多岁的青年。大永看到战友倒在血泊中,会忍不住大哭;小徐是刘文武的亲外甥,从进部队起,就惦记着他的望远镜,可他临死也没用上;绿娃子上阵要带两副手套,因为里面那副绿手套是他媳妇亲手织的;胖墩没什么文化,在倒下之前,还告诉战友,要给未满月的儿子,起名“钢板”。在战场,他们是神枪手。但在家,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也随时有可能变成一抔土,一把灰、一个碑。哪里有什么超级英雄,不过是一群青年,换了军装,扛着责任,保家卫国。正如主题曲《年轻人》的歌词里写着:“青春许国,英魂回家,总有人再穿铠甲,你要的那种人生,我替你活得完完整整;青山烈马,白雪朝霞,总有人手捧鲜花,你要的那种人生,我替你守着盛世长空。”是革命先辈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而我们也必将铭记在心,全力守护。
周晓宇:
《狙击手》不同于很多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使用宏阔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小切口生动讲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狙击五班战士在与敌军装备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运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智慧与顽强的精神战胜对手的故事。这个故事真实地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极不平等的战争,但是,“专打精锐,专收王牌,专治不服”,志愿军战士打出了让对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他们迸发出的勇气、智慧和英雄主义,击破了敌人的海空优势,粉碎了“大炮主义”“飞机迷信”,酣畅淋漓地打败了一百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抗美援朝战争中十几、二十岁的青年战士用血与泪铸就了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更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精神力量,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永久留存,绵延不断。
图文:王子宁、黄若虚